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战略意义重大。在俄乌冲突、新冠疫情、碳减排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全球能源供需失衡,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紧张,能源市场出现剧烈震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助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推动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对能源行业发展的观察和研判,尊龙凯时咨询重磅推出《能源行业2023年度蓝皮书》。本报告由总结回顾篇、行业运行篇及热点专题篇三部分组成,分别从重大事件盘点、主要政策梳理、行业总体概览;电力行业发展、新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国际化布局等维度开展研究与分析,报告融合了尊龙凯时咨询专家最新的研究成果,站位高、视野广、视角新。尊龙凯时咨询期望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为行业同仁了解能源行业现状、洞察行业趋势、把握行业热点提供有益参考。
本篇为《能源行业2023年度蓝皮书》总结回顾篇之主要政策梳理,旨对我国发布的能源行业主要政策进行梳理,解读能源行业发展目标,盘点全国各省市能源行业政策发布情况(节选),并对重大政策的后续影响进行详尽分析。
一、2022年能源行业发展目标解读
01、《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为落实“十四五”规划和碳达峰目标,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2022年3月2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了《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2022年能源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02、《“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为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2022年1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
二、2021年-2022年我国能源行业主要政策梳理(部分展示)
三、重大政策后续影响分析
01、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能耗双控”政策的概念本身最早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全称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经过十一五至十三五循序渐进地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国家发改委通过能耗“双控”优化能源结构,对生产和生活领域进行大幅节能,提高用能效率。但能耗“双控”存在一个问题,即没有区分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在我国西部地区比较充沛,在使用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时,并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所以对清洁能源进行控制意义不大。另外,如果对清洁能源丰富的地区进行能耗控制,也会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单纯对能耗进行控制的弊端会显现出来,可能会“误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性和可再生能源丰沛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要真正实现碳减排,就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用碳排放的指标替代能耗指标,减污降碳会更加精准。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加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支持生物质能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强化交通和建筑节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02、两部委出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指导意见,深化煤炭和电价改革机制
2022年1月2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一体化设计、联合运营,跨省跨区资源市场化配置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显著提高,有利于新能源、储能等发展的市场交易和价格机制初步形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联合运行,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市场主体平等竞争、自主选择,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电力现货市场是电力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电力资源优化和电网经济调度,促进可再生消纳等。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2022年2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这一政策提出了“两个明确”:一是明确煤价合理区间(秦皇岛港下水煤5500千卡中长期交易含税价格在每吨570元-770元之间);二是明确合理区间内煤、电价格可以有效传导(燃煤发电执行“基准价+上下浮动不超过20%”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在当前国际能源供需形势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对于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电价的有效传导,推动我国能源绿色革命。
03、中国首个氢能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出炉,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的三大战略定位,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在业界热切期待和国内外高度关注下“靴子”落地,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我国氢能产业终于迎来了顶层设计。
与此前局限于交通领域的定位不同,《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把氢能上升到了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成为替代现有化石燃料的清洁、高效、低碳、无污染的一种能源形式。同时该规划还为产业定位、应用领域等关键问题指明方向,将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04、新型储能可独立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探索新型商业模式
2022年2月25日,3座独立储能电站在山东电力交易平台完成市场注册,成为全国首批进入电力现货市场运行的独立储能电站,探索出一套新的商业模式,可拓展行业盈利空间。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为我国新型储能勾画出了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精准路线图。
2022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新型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完善相关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和运行机制,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通知》明确,具备独立计量、控制等技术条件,接入调度自动化系统可被电网监控和调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和电力市场运营机构等有关方面要求,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型储能项目,可转为独立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鼓励以配建形式存在的新型储能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满足同等技术条件和安全标准时,可选择转为独立储能项目。
随着风光新能源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加快健全储能设施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机制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消纳。
05、三部委授权电网设立公司,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
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已经同意设立北京、广州可再生能源发展结算服务有限公司,统筹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问题。北京、广州可再生能源发展结算服务有限公司将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分别牵头负责成立,并分别隶属于两家央企。两家新公司的定位是,承担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管理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将在财政拨款基础上,补贴资金缺口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专项融资解决,专项融资本息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预算中列支。
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不及时的问题存在已久,目前补贴发放主要从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中获得资金,本次方案是通过电网成立独立子公司打开融资渠道,以发债的方式解决补贴问题,将不再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
06、新能源政策频出,新能源行业迎来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的新阶段。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2022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需求和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指引。
《实施方案》坚持统筹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立足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需求,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在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上;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在相关政策的支持推动下,新能源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在未来几年迎来快速发展。
主要内容速览(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