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面向“十五五”及更长一个时期,国资央企需要围绕“1433”新质生产力发展路线图,加快谋篇布局和组织实施,争取早日成型见效,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一、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
国资央企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既是重大政治任务,就需要党组织负责推动落实;又是长期战略任务,就需要在“十五五”及更长一个时期接续谋划实施。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要站在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和全局去落实。传统产业主攻方向是优化升级,战新产业主要是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则要前瞻布局。
二、四大科技创新环节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需要从基础科技攻关、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带动四个方面来实现。
01、基础科技攻关
一是围绕四大基础领域。主要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二是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国资央企需要加快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还要吸引更多社会化多元资金投入。只有解决了研发资金来源,才能加快基础科技攻关。
三是要打造创新联合体升级版。目前我国共建设24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未来还需要继续整合高校院所、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等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推动基础科技攻关,服务产业创新需要。
02、应用基础研究
一是要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可分为研究中心、实验室、创新中心、技术中心等。
二是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2024年初,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或科技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重组重点实验室是面向战新产业,尤其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的基础保障。
三是改变研发创新思维。过去我们科技研发创新,我们更多是跟踪学习、模仿创新和逆向设计,这种研发创新思维已经形成依赖,但制约着我国原始性、基础性创新的突破。急需转变研发指导思想,坚持正向设计、基础突破,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03、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打造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围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要着力打造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平台,推动将原创技术成果实现商业化运作。
二是要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低空经济是今年的最热的风口产业,开放应用场景是推动低空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比如去年11月25日,广东佛山公布了18项低空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涵盖低空巡检、低空文旅、物流配送、应急救援以及飞行培训等领域。
04、科技企业带动
一是要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区位作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心,聚集着丰富的科技、人才、资金、企业等科技创新要素资源,需要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面向全球开展国际科技交流,聚集全球科技资源。
二是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动作用。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策源地,能够整合大院大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科技资源,是发挥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重要平台。
三、三大产业领域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度融入传统产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01、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高端化。需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薄弱领域,加快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二是智能化。需要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黑灯产线等智能工厂。
三是绿色化。需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低碳工厂。需要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
02、战新产业培育壮大
一是战新产业基础扎实。到2023年末,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目前,我国共有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涵盖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
二是深入实施产业焕新行动。面向未来,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03、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一是未来产业方向清晰。目前未来产业主要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国家正在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同时引导地方设立未来产业专项资金,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优化风险拨备资金等补偿措施。
二是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在六大未来产业方向指引下,国资央企需要超前布局、梯次培育量子科技、核聚变、生物制造、6G等未来产业,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
四、三大制度保障
01、干部培养和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责任人。需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学习、理论研究和专题研讨,让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在企业领导团队层面,既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更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在科技创新团队层面,既要尽职免责、宽容失败,又要营造创新氛围、加大激励。
02、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国家战略人才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力量,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体力量。要转变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侧重于围绕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把科技研发决定权交回给科研人员,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允许更多企业明确以创新创造为导向,面向科技人员切身需要,按照规范要求加快实施中长期激励措施。
03、党建支撑保障机制
坚持党的战略部署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到哪里。要围绕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运用新技术开展党建工作。围绕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产业链上下游联合开展党建工作。在科技创新、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评选一批先进典型。